郁金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茶道香道的那些应读书籍 [复制链接]

1#

茶,是国人开门七事之一。饮茶,不仅是健康的习惯,更是交际的润滑剂。

香,是历史的佐证者。从有文明始,人类对于愉悦气息的追求,始终如一。

从古至今,也因此,诞生了大量的关于茶、茶道和香、香道的优秀作品。浩瀚文字里,不同朝代的作者,站在不同的审视角度,将自己对二者事物的考据、思索、观点,凝聚为文字,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仅以手工坊拥有的此类作品,做一个汇总与总结。

茶道篇

《茶经》及茶文汇录

古代必读茶类专着的汇总,具体含:《茶经》《茶疏》《茶解》《大观茶论》《煮泉小品》《采茶录》《茶董》《茶录》《茶谱一》《茶谱二》《茶谱三》《茶说》《煎茶水记》《品茶要录》《十六汤品》《本草纲目》

关于《茶经》,我想,无需对此做过多的注解,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了茶类系统专著一脉,更重要的是,她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记录,至今影响着每一个茶人。

《保健养生茶千录》

摘录历史上以茶叶为线索的养生汤药、茶饮、饮品的辑录汇编,同时有现代茶叶养生的各类配方,是一部非常实用的茶类专著。

《茶史初探》朱自振

关于茶叶饮用、种植、品类、考据及诗词等全方位历史解读,上溯秦汉,下至抗战前后,可谓一部茶的通史了,史料等非常详尽,治学理念也非常严谨。扫除了一些过去对茶的生产制作等方面的误解和盲点。不过文字相对而言,略显生硬无趣,专业有余,趣味稍嫌不足。

《茶之书》中英版/日本/冈仓天心

茶文化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茶的原理不仅止于一般所言的审美主义,而且与宗教、伦理合而为一。它为我们定义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让所有信奉茶道的人们成为懂风情、有品位的精神贵族,体现了东方美学思想的真实内蕴。冈仓天心,日本美术评论家,对现代日本艺术有重大影响。其代表作《茶之书》是他在纽约以英文写成的。

《平常茶非常道》[台]林清玄

这是本禅茶文化散文,由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先生所作。全书共分四个栏目,包括:茶能生善、人间奇香、饮茶洗心和入清凉地。阅读本书,如同听听林先生在作禅与茶的讲演。讲演深入浅出,颇能明心见性。共分四个栏目,包括:茶能生善、人间奇香、饮茶洗心和入清凉地。

《续茶经》陆廷灿

清代陆廷灿著谱录书,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作者陆廷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中国茶经》节选/下半部茶叶部分

《中国茶经》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的,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中国茶经》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香道篇

《陈氏香谱》带《洪氏香谱》《非烟香法》

《陈氏香谱》四卷,首有至治壬戌熊朋来序,亦不载敬之本末。是书凡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彚为一书。征引既繁,不免以浩博为长,稍逾限制。若香名、香品,歴代凝和制造之方载之宜也。至于经传中字句偶涉而实非龙涎、迷迭之比,如卷首引《左传》“黍稷馨香”等语寥寥数则以为溯源经传,殊为无谓,此葢仿《齐民要术》首援经典之例而失之者也。至于本出经典之事,乃往往挂漏。为郁金香载《说文》之说,而《周礼·郁人》条下郑康成之注顾独遗之,则又举逺而略近矣。然十一家之谱今不尽传,敬能荟稡群言,为之总汇,佚文遗事多赖以传要,于考证不为无益也。

洪刍的《洪氏香谱》,与陈氏香谱一样,也是关于香料、合香、香文化及合香配方的记述,但相比之下,比较简短。

继周嘉胄《周氏香乘》之后,对香道最有贡献的就是董若雨了。着《非烟香法》阐述香道。非烟就是不采用焚香,而使用蒸香的方式闻香,不使有烟,故称非烟。

《非烟香法》开宗明义就说:“屹然立非烟之法于天下,可以翼圣学。东西至日月所出,入其间动物,有灵无非圣人者也,人人皆为神圣,而后尽人之性。百草木皆为异香,而后尽草木之性。证圣之学,六经是也,六经非能使人圣也。证香之方,非烟是也。非烟非能使草木香也,故曰:可以翼圣学。”

《香乘》[明]周嘉胄

二十八卷,李维桢为序,崇祯辛巳()刊成。作者赏鉴诸法,旁征博引,累累记载,凡有关香药的名品以及各种香疗方法一应俱全,可谓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为后世索据香事提供了极大的参照。该书被收录于清代《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笔记小说大观》等书籍。

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苏扬州)人。顺治中寓居江宁,十四年()与盛胤昌等称“金陵三老”。擅长装裱等工艺,着有《香乘》一书,李维桢为序,崇祯辛巳()刊成。《中国人名大辞典》记:“殚二十余年之力,为《香乘》一书,采摭极博,谈香事者必以是书称首焉”。另撰有《装潢志》。关于周嘉胄的平生事迹,鲜有说明。

《香乘》全书共二十八卷,含香品五卷、佛藏诸香一卷、宫掖诸香一卷、香异一卷、香事分类二卷、香事别录二卷、香绪余一卷、法和众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熏佩之香、涂傅之香共一卷、香属一卷、印香方一卷、印香图一卷、晦斋香谱一卷、墨娥小录香谱一卷、猎香新谱一卷、香炉一卷、香诗香文各一卷,采摭极为繁富。

作者赏鉴诸法,旁征博引,累累记载,凡有关香药的名品以及各种香疗方法一应俱全,可谓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为后世索据香事提供了极大的参照。

《香学会典》[台湾]刘良佑

本书有侧重讨论香席,自然就有香料、器物、仪轨之内容,书中器物之考不及「香识」所述之深,文字功底也马马虎虎;仪轨之内容按品香、坐香、课香的次第来叙述,作者称之为演义,倒也切实,毕竟打清后期就断代的事项了,但私以为,倘若没有深厚文学功底,写不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般的诗句;比较可取的是作者对香料的研究,以沉香为骨,点缀香引类香料(麝香,龙涎香,均动物类)、配香类香料(植物果实、根茎,花叶),而沉香,作者则扩大了范围,沉香为一类香味木材,植物学范围涵盖橄榄科、樟树科、瑞香科及大戟科四个科属的植物。。瑞香科内又分成。莞香、蜜香(高棉沉香、寮国沉香、越南沉香)和星洲鹰木香,与现在分类有所差别;大戟科的多是海漆属植物,又称土沉香属。。。

《燕居香语》陈云君

《燕居香语》是一本谈“香文化”的书,是近来云君先生以其超前意识,开中国大陆“香文化”先声之作——更确切地理解云君先生之用意,应是为恢复并力图弘扬中国大陆香文化之作。云君先生从文化视角论述之,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论及高雅生活的香品和品香,书中所展现的,更是妙用迭出,精彩纷呈。

《中国香文化》傅京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被忽视了,这就是香文化。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

《中药瑰宝沉香》汪科元

《沉香》(中药瑰宝)作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出发,第一次对沉香的源流、沉香的应用等方方面面作了系统的总结。《沉香》(中药瑰宝)全书共14万字,包括沉香的种植、沉香的化学成分与鉴定、沉香的配伍应用,还着重讲述了沉香在美容、芳香疗法、保健品以及宗教文化上的应用。

《炮炙全书》

诚以为:脱离中医中药而谈论“香道”,是片面的,特备对于合香领域,缺失较多。而脱离中药炮制学谈论中医中药,则更是遗憾的。

先正曰: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夫以物理之学亦大乎哉!其粗者正名称辨真假,而效验可以安危起死而晏子良医与良相埒之语有以哉,盖谓其与燮理同功而已。其学焉者,当以本草为要,而后该览于群书,然本草亦不易读,何也?群品也。吾夙好此学,其志甚恳,然本邦精斯学人几希,且吾僻若水业经之余暇,好穷物理,善读本草,且旁搜广访,多识于草、木、吾顷客于中州与之讨论、咨询,而辨是非、决嫌疑,品物得其实者不可选记,可谓得其人,也观其所着炮假审采用,又世之夸诩无用之辨,藻饰诸观者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