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
百合科,郁金香属
2月郁金香花开的正艳,翠湖、大观楼和捞鱼河湿地公园都有郁金香花展,最壮观的自然是捞鱼河公园里的郁金香花海,红、黄、紫、粉、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大色块,产生出很炫目的视觉效果。
在一片同一色调的红黄郁金香丛中,有一朵黄底上带有羽毛状红色条纹的郁金香看起来特别显眼,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17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荷兰,这一株花纹很特别的郁金香可能会被认为是稀缺品种,卖个好价钱。如果花瓣是白底的话,那就更不得了了,即使无法和“永恒的奥古斯都”相比,可能也会被认为是顶级少见的变异品种,能让拥有它的园艺师身家陡增。
发生在17世纪初的荷兰郁金香热,作为非理性投机炒作的经典案例而广为人知。在亲眼见到这样一株杂色花纹的郁金香花后,隐约间好像也能感知到曾经的郁金香疯是怎么来的,的确很漂亮。
说起来也有些令人哑然失笑,这种带有复杂花纹的杂色郁金香其实是“病西施”,是受到一种专门侵害郁金香的蚜虫病毒感染所致。被感染的郁金香花瓣中的花青素合成会受到抑制,显露出白色或黄色的底色,这个谜团直到上世纪才被揭开,相关病毒被科学家称为“马赛克病毒”。
除了复杂的花纹,特殊的颜色也会让郁金香身价倍增。法国小说家大仲马在《黑郁金香》中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而关于黑色郁金香的传说还有更通俗的版本。在《郁金香热》中,达什(MikeDash)记录了一个荷兰花商为了维持自己手中黑色郁金香的唯一性,不惜重金收购一个不知名鞋匠培育出的黑郁金香球根,在完成交易后立刻把它摧毁的故事。
其实黑郁金香并非真正的黑,而是深紫色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太容易见到的品种。在一片红色金边的郁金香花丛中,我也看到两三株深紫红色的郁金香,花被片中脉的颜色近紫黑色,可能传说中的黑郁金香就是这种色调吧。
现在一说起郁金香,一般都会联想到荷兰,但要追溯其起源,就会发现原来欧洲的郁金香来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在16世纪上半叶,苏莱曼统治时期,人工培育的郁金香已经成为苏丹花园里的宠儿。它在古代波斯花园中出现的时间更早,13世纪初的波斯诗人鲁米就在一首诗中把它比作春天来临的象征——“12月和1月之后,郁金香就开始绽放了”。
中亚是野生郁金香分布集中的地区,郁金香属植物70多种中的大部分都分布在这个地区。一般认为郁金香从中亚传播到西亚地区发生在11世纪塞尔柱帝国时期,那个时代的波斯诗人海亚姆就有把美丽面颊比作郁金香的诗句(《鲁拜集》)。
郁金香的属词tulipa即来自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它的称谓tuliband,意思是包头巾。这也是文化转译中的一个误会,因奥斯曼土耳其人喜欢用一朵郁金香花插在包头巾上做装饰,并非指郁金香花像包头巾。种加词gesneriana来自瑞士博物学家格斯纳的名字,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杂色郁金香画。
从奥斯曼帝国流传下来的建筑装饰图像上看,当时流行的伊斯坦布尔郁金香花被片看起来纤细修长,尖端像拉丝一样抽出,给人一种飘逸之感,和现在看到的欧洲品种区别很明显。
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的首席园丁拉雷扎里在《花卉手册》中列举了20条评判郁金香的标准。据达什在《郁金香热》中的引述,根据这个标准,一朵完美的郁金香应该是“(花瓣)弯曲如新月,颜色分配恰到好处、干净且比例协调;形如杏仁,末尾成尖状,花瓣上有美丽的放射性花纹,内圈花瓣像井,外圈花瓣略微张开,白色花瓣是最完美的”。
对16世纪下半叶郁金香从亚洲传播到欧洲的过程,通常认为是布斯贝克和克劳修斯发挥了关键作用。前者是神圣罗马帝国派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在派驻期间,他给在维也纳担任皇家园艺师的克劳修斯发回了不少郁金香种子,而克劳修斯在离开维也纳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出任教职后,又通过自己的通信网络,把郁金香种子传播到了欧洲各地,克氏郁金香(T.clusiana)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通过古丝绸之路,郁金香也可能传播到了东方,不过在中文古籍中,郁金和郁金香多有混淆,而且有考证指出古籍里的郁金香并非百合科的郁金香,而可能是指鸢尾科的番红花(safferon,CrocussativusL.)(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分列了番红花和郁金,可见他并不认为番红花是郁金,但他结合前人说法对郁金和郁金香做了一个辨析,指出郁金有二,郁金香是用花,郁金是用根。他还援引了宋代郑樵《通志》和罗愿《尔雅翼》的说法,指出虽然在《周礼》中就有关于郁草的记载,而后人称郁金花香产自大秦国(古罗马帝国)(出自《魏略》),因三代时古罗马还没有和中国有沟通交流,所以酒和郁鬯中的郁金并非指郁金香花,而是指郁金的根。
郁金是什么植物可根据李时珍援引宋代苏恭的描述看出个大概,“郁金生蜀地及西戎,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而无实,其根黄赤,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
如果看过姜黄(CurcumalongaL.)开花,就能大概了解郁金的模样。按现代植物分类学,(温)郁金(CurcumaaromaticaSalib.)是姜黄属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另一种姜黄属植物莪术(Curcumazedoaria)在古籍里也容易和郁金混同。
李时珍显然亲眼见过郁金,所以对其有自己的描述,“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但他对郁金香花是什么则语焉不详。
不管怎么说,古籍中的郁金香花都是一种面目很模糊的植物。明代周嘉胄在关于各种香的集大乘之作《香乘》中,集中了关于郁金香的考证八则,按各则的描述特征,可能即有姜科的郁金,也有鸢尾科的番红花,而和百合科郁金香看起来最接近的描述,则来自程百二的《方舆胜略》,称“撒马尔罕,西域中大国也,产郁金香,色黄,似芙蓉花”。
翻阅流传至今的明清时代花谱,会发现并无现在为人熟知的郁金香这种花。在民国时期黄岳渊父子著的《花经》一书中,作者才列出了和拉丁学名(tulipagesneriana)一致的郁金香,指其俗称旱荷花,“早春开花,花色靡丽,惜无芳香”。
现在为人所熟悉的郁金香花并不香,这也是园艺栽培的观赏郁金香和古籍记载的郁金香特征的重要差别。百合科植物tulip是怎么被冠以郁金香之名的,我想也许是某位植物学老前辈觉得它和古籍中描述的郁金香最接近,就用它来命名tulip了,但具体出处如何还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