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多久能治疗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正文共:字4图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视频时长:15分钟
15:5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9课,《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是捷克小说家、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作品。
恰佩克的作品主要以科幻小说和科幻戏剧为主,也曾写过数篇童话寓言。在他的童话当中,经常用飞鸟或牲畜来象征人类,凭借这些幻想的形象来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并与当时肆虐欧洲的法西斯进行斗争。他的代表作有科幻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长篇科幻小说《鲵鱼之乱》等。“机器人”这个世界性的名词,就出自于他的作品之中。
《牧场之国》,是作者描述荷兰田园生活美景的一篇散文。荷兰王国地处欧洲西北部,濒临大西洋,与德国、比利时接壤。在日耳曼语中,荷兰被称为“尼德兰”,意思就是“低地之国”。之所以被称为低地之国,是因为荷兰的国土有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还有四分之一海拔高度不到1米。该国总面积四万一千多平方公里,当中有五分之一的面积,也就是约七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依靠人工填海造陆而获得的。从十三世纪以来,荷兰人民沿着海岸线修建了多公里的堤坝,以此保护自己的国家免遭海浪的侵袭。这种抗击自然、永不退缩的精神,为世界各国的人民所景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骄傲。
荷兰人民天性乐观,崇尚自由。该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却凭借着畜牧业和海上贸易走向了繁荣。在荷兰的土地上,遍布牧场与农场。发达的工业科技水平,使得该国的农业生产也早早实现了先进。荷兰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奶牛是该国畜牧业中最主要的产品来源;荷兰也是世界第一大花卉生产和出口国,郁金香是该国的国花。在辽阔的牧场之上,巨大的风车缓缓转动着。海风为其提供了清洁而无穷的动力,经由这种巧妙的机械转化为电能,或者直接被用来推动磨坊进行农产品加工。荷兰有着“海上马车夫”、“郁金香之国”、“风车之国”、“牧场之国”等称号,作者在此特意选取了牧场作为写作的切入点,突出了自己心目中对荷兰最本质的认知和最深刻的印象。
文章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写道:“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强调了自己眼中荷兰这一国家最主要的特征,并引起了下文对牧场景致的一系列描写。
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牧场上,大量毛色黑白相间的牛在吃草。作者在此大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整个牛群以及当中牛犊和老牛的动作姿态。牛群是专注的,一心一意,全无旁骛。牛犊如贵妇人一般端庄,老牛如家长一般威严。这似乎是牛儿们自在生活的家园,只有牛背上盖着的防潮毛毡可以看出一丝人类的痕迹。作者说,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长卷,刻画出了荷兰养牛业兴盛的景象。牛群的动作缓慢而安静,整幅画面看起来惬意而闲适,充满了田园牧歌生活的恬淡色彩。在结尾处,作者第一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把“牧场之国”这一主要特点凌驾在了荷兰的诸多特征之上。
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牧场上的骏马。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健壮的马儿在肆意飞驰。牧场如此辽阔,近乎于无边无际。马儿如此欢乐,只有运河能阻挡它们的脚步。作者在本段开头处第二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并为我们描绘出了万马奔腾的画卷。在这幅生机盎然的作品中,依然没有人的身影。作者把马儿比作原野的主人、牧场上的公爵。静静地注视着它们驰骋的英姿,默默地感叹着这幅图画中的和谐与安详。是的,这里属于它们,并不需要人为的干扰,一切都充满了自由的气息。
除此以外,绿色的草原上还有什么呢?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无数的小鸡和长毛山羊。它们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地呼噜着,欣赏着牧场的美景。拟人的笔法写出了动物们的轻松和愉快,每一个生命都对这田园生活感到满意,尽情享受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时光。作者又一次深情地吟诵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么结合以上两段的内容,我们对“真正的荷兰”该怎样理解呢?
这几段景物描写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咏三叹的写法,逐层递进地写出了荷兰的精神内核。
首先,每一幅景物图卷中都没有人的存在,同时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动物们人的心态和情感。将人从画面中完全剥离出来,就排除了对动物的各种束缚,给予了动物最大程度的自由。荷兰人民热爱自由、向往自由,尽管他们有着改造自然的勇气和能力,却又对自然充满了敬畏。所以他们对畜牧行业的经营理念与众不同,其中饱含着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以及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二、作者在每一段中都采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这里的静并不是停滞的意思,而是指声音的轻微。每一幅画面都是宁静的,牛儿并不低鸣、骏马并不长嘶、只有一些动物的呼噜声作为点缀,为这宁静的原野增添了生动的意趣。因为宁静,所以那细微的声音才得以被人听到。因为有了这样的反衬,宁静这一特征才分外鲜明。这是自由闲适的至高状态,是空明澄澈、如诗如画的美学意境。甚至可以说,这比直接抒发对自由的热爱还要巧妙,对作者凸显“自由自在”这一“真正的荷兰”才有的特质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也就是说,自由安详便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真正的荷兰”。文章的最后两段中,作者又意犹未尽地描绘了傍晚的牧场。把人类的形象加入到了以上的景物画面之中,小心地继续推动着全文的氛围,使之走向了和谐完美的高潮。
有人驾着小船过来,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然后把这些收获放上船,通过运河、公路、铁路输送往城市。人类只是恰到好处地介入动物的生活,适当地带走动物的恩赐。他们并不是贪婪无度的索取者,而是对自然充满虔诚、并自觉融入其中以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他们一直尝试着实现与自然的统一,在传统的田园生活和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一切都归于更大的寂静,人类只取所需然后便安静地离开,将这祥和的牧场重新还给它的动物主宰们。只有此时我们才看清,那纵横的运河并不只是牧场景物的一种简单陪衬。它并不引人注意,也没有突兀地破坏这幅田园美景,只是悄悄地承担着人类寄托于它的使命,为城市和田园联结起紧密而自然的纽带。
作者又一次直抒胸臆地抒情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仅他本人,作为读者,我们也被荷兰人民的这种发展理念所深深地折服了。
作者从景物描写入手,又将自己对荷兰精神的敬仰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辨融入其中,在短短数百字间包蕴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这种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