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领土绝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上热带范围最广的国家。境内有三分之一属热带雨林气候,三分之二属热带草原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的生长与生产。巴西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重视咖啡的生产与销售,使咖啡的产量、出口量、人均消费量多年来一直雄踞世界榜首,被世人誉为”咖啡王国”。
但在三百多年前,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却是一个连一棵咖啡苗都没有的国度。是什么造就了巴西咖啡王国的美名呢?
我们首先得从法荷圭亚那的一场边界纷争说起。年,法国和荷兰在圭亚那产生边界争端,请邻国巴西出面调停。巴西委派了一个名叫佛朗西斯科·梅洛·帕赫塔的葡萄牙陆军军官奉命前往邻国圭亚那做调节。此次行程,他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调节法国和荷兰在圭亚那的领土界限问题,另一个是伺机从圭亚那带一些咖啡种子或者咖啡苗回来。
帕赫塔在完成调停任务后,他用自己魅力征服了总督夫人。回国之前,他收到了总督夫人送来的一束鲜花,这束花表面是感谢他协调有功,实际上花朵之中混杂着夫人送的咖啡苗。就这样,帕赫塔又顺利地完成了第二项任务,转身便成了巴西的“咖啡之父”。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很奇怪,为什么一株小小的咖啡苗要通过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才能得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咖啡的前世今生,请大家耐心继续阅读。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不同时期,不同的产品它的价值是不同的,就像奥斯曼帝国时期,贵族对郁金香的喜爱一样,一度让它成为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18世纪初的咖啡种子和幼苗也是如此,当时还是一个稀罕物,不是人人都能见到的东西。
咖啡最早是在阿拉伯帝国时期被作为提神药来用的,伊斯兰信徒会通过喝咖啡来保持在夜间祷告仪式上的清醒。导致咖啡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一代流传开来。16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字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当时的罗马教皇克莱芒八世品尝之后,发现它的确是提神醒脑的好东西。还专门给咖啡举办了一场基督教的洗礼,让咖啡成了圣洁的饮料,于是便在欧洲的基督徒中流行起来。欧洲人虽然接受了咖啡这种饮品,但是想要品尝就必须从阿拉伯人那里购买,大家都知道阿拉伯人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商人,导致咖啡的价格奇贵无比,只有欧洲的上流社会才能消费的起。
这种垄断情况直到年才有所改变,有位荷兰船长从也门得到了几株咖啡苗,在荷属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这才结束了阿拉伯世界对咖啡的垄断。年,法国人也从也门运来一批咖啡豆,在法属圭亚那进行试种。而试种的地点正是总督府后院,获得成功后又在附近的农庄小规模种植。总督视咖啡为“国宝”,生怕被邻国巴西掠走,所以,在咖啡园四周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昼夜巡逻。如果不是总督夫人的倾情相助,咖啡引入巴西可能还要推迟很多年。
尽管咖啡从18世纪初就被引入巴西了,但咖啡种植在巴西开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帕赫塔带回的咖啡苗很快就适应了巴西的土地环境,并且在里约热内卢大获丰收。但当时巴西的支柱性产业是蔗糖,甘蔗最初从佛得角移植过来,很快就适应了巴西的土地,基本就是插在地里,即便没有人管理,就可以长的又粗又壮,榨汁也不需要什么工具和技巧,因此当时的种植园主很少愿意改种咖啡。
迫使种植园主改种咖啡想法的原因是,年,法国人本杰明研究出以甜菜制糖的工业技术。导致蔗糖价格大幅下跌,巴西糖业逐渐衰落。无利可图的农场主们,无奈开始了咖啡的种植。适宜的气候加上原有大量从事甘蔗种植的廉价劳动力,巴西可以说是实现了从种植甘蔗到种植咖啡的无缝转换。巴西咖啡种植之所以能飞速发展起来,还不得不提到巴西末代皇帝佩德罗二世。
年佩德罗二世继承皇位,他大力支持巴西咖啡产业,对当时在蔗糖业上赔了钱的种植园主们,给出优惠的贷款和税收政策,鼓励他们种植咖啡。咖啡庄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巴西兴起,最多时达到多个到了年,巴西咖啡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40%。年,为了解决咖啡运输的问题,佩德罗二世还推动了“巴西中央铁路”系统的建设,把全国的咖啡生产地和出口港用铁路系统串联起来。也就是在18世纪50年代,咖啡彻底超越巴西传统的经济支柱蔗糖,成为出口份额最大的经济作物。放眼世界,也没有比巴西更大的咖啡种植和供应地了,巴西也因此成为“咖啡王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西咖啡的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的80%。
相比于中南美洲其他国家,巴西咖啡产地因为海拔明显较低,且地貌平坦、欠缺微型气候、栽植咖啡树无遮荫,因此,巴西咖啡特点独有风味——酸度低、坚果味、巧克力甜香、酸苦均衡、醇厚度佳,通常带有一些木味和土味,与非洲豆的明显花香、橘香差别较大。
巴西一般有两款咖啡豆,分别是巴西米纳斯州喜拉多的红波旁以及巴西圣保罗州莫吉安娜皇后庄园的黄波旁。其中,巴西喜拉多的红波旁产的咖啡豆最能体现出巴西咖啡豆的特点和口感。波旁品种的咖啡在巴西种植历史已经有多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从留尼汪岛引进的,到七十年代,红波旁品种已经成为巴西主要的咖啡品种。年,圣保罗州有大量记录出现一种巴西此前从未见过的黄色咖啡果实,但产量偏低。后来经过科学的验证,这种黄色的果实是黄波旁,是红波旁的变种。
在巴西高达27,平方公里的咖啡豆种植面积之中,最著名的产区莫过于巴西南部巴拉那州的喜拉多产区。有别于巴西其他产地的以量取胜,喜拉多产区的咖啡豆以质出名。
喜拉多其实是占据巴西总面积22%的大草原,位于巴西的”喜拉多草原气候区"南部的台地上拥有丰富的原生植物种及动物。喜拉多的葡萄牙文意是指“闭塞之地”。喜拉多草原始于巴西西南部的马托格罗索省,经过米纳斯中西部,北抵巴希亚省西部。前街咖啡所指的喜拉多咖啡产区并非是整个喜拉多大草原,仅限于米纳斯省中西部海拔1米以上的咖啡种植区域,才可以称得上喜拉多咖啡产区。该区域是喜拉多大草原的精华地段,干湿季分明的与台地上较为冷凉的气候,另咖啡奖果成熟时间趋于一致。
喜拉多产区海拔约1公尺,全年平均气温在21度左右,最重要的是当地的土质非常肥沃,含有丰富矿物质,让产出的咖啡豆获得充足营养。海拔高,土壤肥沃,才种得出清甜、醇厚度高且干净度高的精品咖啡豆。
喜拉多为巴西出名的优质咖啡产区,其处理方式较为精细。有别于巴西山多士咖啡采用日晒处理,喜拉多咖啡豆多采用水洗或半水洗方式处理。优质喜拉多咖啡蕴藏著坚果的香气,口感与巴西山多士相近但更为精致干净。香气适中,入口感觉柔和滑顺,尾端带著微微的甘甜味,迷人甘甜,热带水果与坚果杏仁的特殊风味。入口是热带水果及坚果杏仁般的芳香,尾韵带有玄米茶香风味,低温时,具有不同层次的杏仁甜香、奶香及茶香。
喜拉多咖啡风味描述:入口有明显的甜味,附有淡淡的柠檬香气,含有浓郁的坚果风味,后段表现有明显的黑巧克力味,整体感受比较圆润。
巴西咖啡豆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四种:自然日晒法、脱浆处理法、半水洗法和水洗法,其中以自然日晒法最为流行。由于巴西两大主要产区塞拉多米内罗和莫吉亚娜保利斯塔的丰收季节均为一年中的旱季,因此自然日晒法在这一地区普及度非常高。
自然日晒法与中美洲其他国家和哥伦比亚所使用的的水洗法区别很大,由于“非水洗“一词并不能完全概括这种处理工艺的精髓所在,巴西人最终选用了与埃塞俄比亚咖啡相同的“自然日晒法”一词。但要注意,巴西的自然日晒法与传统的埃塞俄比亚日晒法有所区别。巴西人所说的“自然日晒”指的是咖啡采摘的工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处理工艺,这是因为巴西人是让咖啡在树枝上充分吸收阳光、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的。
在巴西,人们会将刚刚采摘的果实放在露台上晾晒,晒干的果实被当地人成为“Boia”(英语为“ball”,即“球”)。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所有咖啡在采摘时未经挑拣,因此在晾晒过程中很多咖啡果实早已过度成熟,晒干后就像葡萄干一样干瘪。在现代化设施更加齐全的种植园,工人会在晾晒前先对咖啡进行筛选,将未成熟的果实剥离出去,其方法是将所有果实放入水缸之中,未成熟的果实会因质量较轻漂浮在水面之上,工人们用虹吸设备将这些漂浮着的果实抽离即可。但在相对落后的种植园,工人没有足够现金的设备,未成熟的果实无法完全剥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巴西日晒咖啡当中会混有很多未成熟的咖啡豆。
传统意义上来讲,用日晒法处理的咖啡通常会带有皮革、烟草和木头的味道,但巴西的自然日晒法会为咖啡带来甘甜的口味和平衡的水果香气。来自拉夫拉斯联邦大学(UFLA)的弗拉维奥·波莱姆(FlavioBorem)博士曾对咖啡生豆的自然日晒处理法进行过深入研究。根据他的理论,在使用自然日晒法处理咖啡生豆时,为保证咖啡的高品质,人们必须严格控制咖啡豆在干燥过程中的代谢速率,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咖啡的甜度、口味的复杂度以及口感的醇厚度。只有严格控制干燥过程中的外界温度和果实干燥的速度,人们才能保证咖啡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在干燥过程中,咖啡细胞的细胞壁极易受损。一旦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咖啡的品质将无法保证。
接下来让我们来说说脱浆法。脱浆法是在25年前由知名机械设备制造公司Pinhalense引进巴西的。脱浆法是巴西普及度排名第二的咖啡生豆处理方法,巴西人习惯称它为“CerejaDescascado”(“Descascado”的意思是“去除果皮”,“Cereja”则为“果实”)。在中美洲国家,脱浆法又被称为“蜜处理法”。在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生豆时,脱浆机是必不可少的,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咖啡甜味极为突出且风味独特。脱浆机会将咖啡果实的果皮和果肉部分与生豆分离。在完成脱浆步骤之后,人们会用水将生豆表面的粘膜冲洗至理想程度,再进行干燥。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生豆不用经过发酵处理。由于生豆表层仍附着着少量粘膜,生豆的干燥过程必须要快,以防止咖啡腐坏发霉。一经干燥,人们便将生豆放入被称为“Tulhas”的木箱里静置一段时间,以使咖啡的口味和香气更加恒定。
半水洗法如今在巴西是一种较为过时的生豆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脱浆法相混淆,但在我看来,半水洗法还是有一定的独到之处的。用半水洗法处理的咖啡口感极为醇厚,甜度很高,这种处理方法对于种植者的操作技法和经验要求极高,一旦出错,咖啡将变得难以下咽。与脱浆法相同,人们会先用脱浆机为果实脱浆,但不同之处在于,半水洗法要求尽可能多地去除果皮果肉以及生豆表层的粘膜。在中美洲,人们会在果实脱浆之后用水洗机直接水洗,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机械水洗法”。处理后的咖啡生豆非常干净,不经发酵,咖啡豆就可以开始进行干燥。半水洗咖啡在恒温条件下干燥的速度很快,因此咖啡的口味更佳纯净,与其他干燥速度较慢的咖啡相比霉味更少,水果味十足。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水洗法,虽然最近很多巴西咖啡种植者对水洗法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国内外市场对这种咖啡的需求量依然不高,其原因在于水洗巴西咖啡在国际市场声誉欠佳,且水洗技术在巴西的起步较晚,尚不成熟。水洗咖啡与半水洗咖啡的处理方法极为类似,但水洗咖啡需要通过发酵才可去除生豆表层的粘液。水洗咖啡通常口感纯净,酸度宜人。
以上便是巴西最常见的四种生豆处理方法,一经处理完成,生豆外层仅剩羊皮纸,咖啡便会经过最终的筛选,以达到精品咖啡标准。带羊皮纸的咖啡豆会被送往统一的干燥加工处理厂,在那里人们会对咖啡进行最后的分拣、装袋,并做好出口准备。工厂的工人首先会用震动筛选的方法,根据生豆的密度为咖啡分级。要知道,密度是衡量咖啡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分级之后的咖啡豆会再次进行清理,清理干净的咖啡豆会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最后的颜色分级。色差仪会利用激光检测咖啡豆表面的残缺或污渍。总的来讲,在巴西,生豆分拣工作机械化水平极高。机器加工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还能帮助解决因工资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用工紧张问题。
巴西喜拉朵地区。但并非在喜拉多这块大草原生产的所有咖啡都可冠上喜拉朵威名,只限于米纳斯省中西部海拔——米的台地,海拔高,土壤肥,才种得出清甜,醇厚度高又无土腥味的优质咖啡
在喜拉多,其实除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气候,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当你在咖啡的种植地附近,总会发现会有一两个农场,农场里饲养着家畜。而农场的存在,就是喜拉多农业团体结构的特点。巴西咖啡种植地里的杂草是家畜们的上好饲料,而农场里家畜的粪便就是咖啡树优质的有机肥料。整个生态环境平衡,因此,地面上经常看到有小动物和蚯蚓的踪迹,而咖啡种植地附近的农场和牧场房是喜拉多咖啡产区典型的景观之一
咖啡农场海拔多数低于1米,习惯上多采用暴晒式种植法,原本与精品咖啡豆要求的高海拔遮阴式种植不符,机缘巧合却发展出了独有的酸度低而坚果味重,甜香与醇厚俱佳,花香与果香不明显的大众巴西软豆风味。但对于咖啡饕餮者来言,巴西咖啡
既没有特别出众的优点,也没有明显的缺憾,这种口感平和,酸度低,醇度适中,有淡淡甜味以及巧克力风味的咖啡,要想将他们一一分辨出来,是对味蕾最好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