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半月谈丨让孩子真实自然地写作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医治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白癜风能医治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让孩子真实自然地写作

半月谈记者袁秋岳

当前令教育者困惑的是,被视为语文综合水平呈现的写作,并未随着儿童阅读量增加而摆脱缺乏创造力的现状。表达空洞虚假无新意,是语文教学面对的课题。

半月谈记者访问了成都、上海等地的一线语文教师和资深从业研究者,深度探讨如何创新儿童语文教育,让儿童表达和写作自然且真实,又如何通过语文教育种下精神成长、文化创新的种子。

写作,从拒绝过度规训开始

随着社会进步,儿童的认知和眼界较父辈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知识来源更丰富,成长空间更广阔。

在校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写作第一关——“不敢写”已基本消失,但文章创造力和表现力仍较欠缺,“装在套子里”的“假大空”作文依然普遍存在。精雕细琢的词语读起来非常华丽,但是走不进读者心灵,读不出情感。

“要让孩子从过度规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学悦风咏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胡家骥在10余年的青少年语文教学经历中接触过许多高学龄段孩子,他们在既往教育中受到了太多规训,一味迎合成年人喜好和符合评价标准的“正确答案”,把写作当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胡家骥认为,现在孩子们看得多、想得多,却囿于年龄和经验,很难使“自我”与所读所写产生真实联结。如果孩子的写作只是为了迎合成人标准,就很难展示真正的自我,长此以往,他们的表达能力、个性甚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损害。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董蓓菲编著的《语文教育心理学》阐释道,作文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忽视的因素,即转换。

在转换中,大脑需要将非线性、无逻辑与自主的思维转换为线性、有逻辑且具有交际性的内部语言,再通过不断扩展与删改,将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形成完整的表述句表达出来。

胡家骥认为,低龄儿童不宜过早“开笔”,“真正的写作一定是基于自身对世界、自我、心灵的体验和感受”。

笔尖,让心灵栖息的地方

“儿童真实而自然的表达,就是感人的。”胡家骥认为在语文启蒙教育当中,教育者需要诚恳地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和抹杀孩子的感受。

孩子表达空洞的背后,可能是缺乏与生活的联结,也可能是内心感受没有被充分展现。曾在学悦风咏书院做青少年阅读和写作产品研发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梁淑娟观察到,孩子们现在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太少,家长见不得孩子有空闲。“如果孩子的自我空间被挤压掉了,怎么可能去发现和整理自我体验并与外部世界建立丰富的联系呢?”

4年前,一篇小学生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走红。文章出自当时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读五年级的尤逸轩,他的爸爸在采访中提及,孩子的语文老师一直鼓励写作文要“说真话”。

他写梦想:“我叫尤逸轩,长大想当木匠,如果你有糖,我还是很想吃的。”他写对升学的迷茫:“我觉得孤独无助,从开放的郁金香成了合拢的郁金香。”他写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

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孩子的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孩子也可以进行严肃思考。思考的答案不一定“对”,而正确性对孩子的思考来说不是唯一重要的。

让儿童写作回归“童真”,也是近年来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